查看原文
其他

此心安处是“客家”

钟燕林 当代江西 2024-01-05

11月7日至9日,世界客属第32届恳亲大会在龙南市举办,这是时隔19年世客会再次回到赣州,也是世客会创办以来首次在内陆县一级举办。一句客家话,一生客家情。跟随笔者,一起来感受赣南客家文化的独特魅力。


历史上有这样一个群体,他们从未停下迁徙的脚步,千里江山都有他们的足迹,他们就是客家人。
客家人的历史其实就是一部迁徙史,一句“亻厓系客家人”道出了这个族群1000多年漂泊与奔波的艰辛与自豪。
何为客家?客从何来?赣州何以成为“客家摇篮”?

一场“客家擂茶”的女性大讲堂文明实践活动在寻乌县高排村新时代文明实践站开展。

波澜壮阔的“迁徙历史”
客家人的称呼源自于其辗转迁徙的历史。客家既不是少数民族,也非来自固定地域,可以说,客家人的历史就是一部迁徙史。历经千年,客家人在这片土地上筚路蓝缕,发展迅猛。如今,超过一亿的客家人分布在世界84个国家和地区,主要聚居地在赣南、闽西和粤东三角地带。
而赣南,在客家历史上具有独特地位。它是客家早期的聚居地,是客家先民中原南迁的第一站,被誉为“客家摇篮”。
唯唯客家,系出中原。客家民系是在中原汉族不断南迁和南方土著居民不断融合的基础上形成的族系。
据考证,客家民系的形成和发展与历史上的五次人口大迁徙紧密相关。
第一次是魏晋时期,五胡乱华,许多中原汉民举族南迁至长江流域,其中有一部分已经到达赣南地区;
第二次始于中晚唐时期,安史之乱及更晚时期的唐末农民起义波及中原和长江流域大片地区,惟有赣南、闽西和粤东等地未受影响,于是原来“侨居”于长江流域的汉民大批迁居到赣闽粤毗邻区;
第三次是北宋末年,金兵攻占中原,宋室南渡,北方汉民又一次大规模迁徙入赣,赣州出现了空前繁荣的局面,客家民系在此孕育形成;
第四次是明末清初,闽西、粤东客家人口日益增多而田地不足,东南沿海又常有倭寇、海盗骚扰,此时赣南人口稀疏,大量田地空置,吸引了原先已迁居到闽、粤地区的客家人大批返迁回赣;
第五次自太平天国运动开始,由于客家人聚居地连年发生战争,不少客家人迁徙至海南、广西等沿海地区,甚至飘洋过海去南洋等地谋生。

龙南关西新围是最具代表性的赣南客家围屋,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并成功入选世界文化遗产预备名录。
在一千多年的岁月长河里,客家先民背井离乡,几经辗转,饱受磨难。他们在迁徙地白手起家,艰苦创业,繁衍后代,真可谓是客行天下,四海为家。
正是这种经历铸就了客家人吃苦耐劳、开拓进取,崇先报本、和衷共济的精神,形成了独一无二的客家民系。
如今,在赣南这块3.93万平方公里的土地上,898.81万常住人口中,客家人就占到了95%。自西晋末年到清朝末年,客家人经历五次大迁徙,在这个过程中,赣南,既是客家迁徙的大本营、集散地,又是许多客家人停下脚步、定居终老的归宿地,更是客家人的主要聚居地、发祥地、中转站,是客家民系形成的摇篮。

客家围屋,是客家民居经典的三大样式(客家围屋、客家排屋、客家土楼)之一。图为金碧燕翼围。

光辉璀璨的客家文化
客家先民跨过山河,一路奔走,一路壮大,四海皆为客,哪里都是家。历经千年磨砺,客家民系逐步形成了厚重的历史文化。客家文化是美的,这种美美在自然、美在外表,更美在文化、美在内核。在赣南,几乎随处可见客家元素,客家民居、客家民俗、客家语言、客家美食……让人流连忘返。
客家建筑之美。整个赣南,古色古香,古韵犹存。保存于赣南大地的古村落、古祠堂、古民居、古书院、古庙、古桥、古渡、古塔、古墓、古驿道、古寨堡,星罗棋布,几乎随处可见。
赣州老城区历经200多年风雨、横跨三条街巷的魏家大院,是赣南客家颇具代表性的“九井十八厅”式建筑。这些成为展示客家文明、光耀赣州历史的古韵点缀。
客家民居中最具代表的莫过于围屋。赣南客家围屋是一种城堡式的民居建筑,是赣南客家创造的民居典范。现存约500座客家围屋,就像一个个孩子被保护在温馨的赣南客家摇篮里。
客家人为了族群的安全,会在民居主房四周筑以高墙炮楼,形成围屋,这种独具特色的围屋集精巧的建筑结构和精湛的建筑技艺于一身,彰显了客家人的创新创造力。
如森严雄伟的龙南关西围、乌石围,其规模之宏大、设计之独特、用料之考究、做工之精良、雕饰之精美世所罕见。

客家山歌剧照。

客家民俗之美。客家民俗以其古朴和充满浓郁的乡土气息而著称。客家民俗活动精彩纷呈,一年四季均有举行,各地普遍在春节期间表演龙灯、蛇灯、鲤鱼灯、马灯、狮灯等各种灯彩;端午节开展龙舟竞赛;中秋节开展“放孔明灯”“请月光姑姐”等活动;还有上犹的九狮拜象、宁都竹篙火龙节、瑞金灯彩等都是客家民俗文化的代表。
在赣南,音乐戏曲也带有浓郁的客家韵味,客家山歌、赣南童谣、赣南采茶戏就是客家文化表演艺术的精华。
赣州是江西采茶戏的发源地,主要发源于赣南信丰、安远一带。赣南的劳动妇女在山上一边采茶一边唱山歌,以鼓舞劳动热情,逐渐形成“采茶歌”,历经创新,继而成为一种有人物和故事情节的民间小戏。
采茶戏表演欢快,诙谐风趣,载歌载舞,喜剧性强,富有浓郁的客家乡土气息,颇受群众喜爱。

上犹客家民俗九狮拜象。

客家语言之美。在赣州18个县(市、区)中,除章贡区(赣州老城区)居民不讲客家话之外,其余17个县(市、区)均讲客家话,都是客家人。
历经千年演变,客家话与北方话虽然成为两种迥异的方言,但它与北方话还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血脉联系,是古汉语的“活化石”。
由于赣南地处山区,中华古代文化传统保存延续较好,今天仍有许多大学教授到赣南的一些偏僻山村(如宁都县的琳池、东韶等地)了解古汉语发音方法,作为汉语言文学中古代汉语的教学依据。
行走广阔的赣南大地,我们可感受客家人浓浓的文化古韵、悠久的历史传统、纯朴的民俗民情。
客家美食乐趣。赣南客家菜为中原烹饪文化和古虔百越人后裔山区饮食文化融合的成果。
由于赣南地理环境特殊,地方特产原材料品质好,客家菜就地取材,制作工艺讲究,烹饪讲究火工,擅长烧、炒、炖、焖、蒸,具有多种多样菜品,形成了原汁原味、油厚不腻、口味浓郁、咸淡适宜、清香鲜兼辣的独特风味,如瑞金鱼丸、“四星望月”、“荷包胙”、客家酿豆腐等,都是在继承历代“文人菜”的基础上发展而来的,具有赣南乡土风味的家乡菜。
客家酿米酒。
生生不息的“客家密码”
有人说:“有太阳的地方就有中国人,有中国人的地方就有客家人”;也有人说:“哪里有阳光,哪里就有客家人;哪里有一片土地,哪里就有客家人聚族而居。”
千百年来,客家人生生不息,在漂泊中枝繁叶茂,这里面究竟有什么奥妙呢?
不忘根本是客家人的发家“秘诀”。自北宋后,客家人迁徙不仅仅局限于从中原走向南方,更显示出一种向外探索的趋势。
在迁徙中成长起来的客家人,有着极强的适应性,他们依靠自立自强的精神、开拓进取的态度,在异地他乡扎根壮大,离开故土的客家人在心灵上也更加团结。
对于他们来说,迁徙所到之处是“他乡”亦是“故乡”,他们的历史早已融入了脚下这片土地,而从中创造出来的移民精神又激励着一代代客家人走向更远的地方,开拓更广阔的天地。
但身处异乡的客家人,仍不忘故乡。他们以中原祖根为自豪,不仅自称为“河洛郎”(河洛乃以洛阳为中心的洛河流域),还将中原文化的精华化作客家文化的主流,更把祖宗的“勤劳勇敢,艰苦奋斗”作为座右铭,敢闯、敢干、敢拼……也正是依靠这种精神和勇气,客家才锤炼成一个刚强弘毅的优秀民系。

客家传统手工艺:织带。

家风家训是客家世代繁荣的“秘方”。千百年来,在五次大规模的迁徙中,客家先民跨黄河、渡长江,历尽艰辛。客家先民不管走到哪,都将族谱、先人的遗训带在身上、记在心里,“宁卖祖宗田,不卖祖宗言”。
如在崇文重教,耕读传家方面:“茅寮出状元”“干国家事,读圣贤书”“文章须报国,忠厚可传家”;
在敬业守业,节俭勤勉方面:“世间财,求之难,用之易,当勤当俭;天下事,是可行,非可耻,宜省宜思”;
在修身齐家方面:“出门衣冠正,仪容须端庄;人敬我一尺,我敬人一丈;细声讲大事,万事好商量;做人讲诚信,大路坦荡荡”“德全道备,修身可以齐家”等,对教育激励子弟成长成才有着极好的正面作用。
这些家训承载着客家人丰富的思想感情,蕴含着客家人的道德操守和精神追求,鞭策和激励着一代代客家子孙不畏艰难、奋力前行。
喜庆的客家民俗表演、地道的客家状元宴、传神的采茶戏……新时代的客家人用全新的方式,让承载了客家文化独特的物质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成为客家人的情感依托和智慧结晶,成为乡村振兴、农民创富的金钥匙和金名片。

来源:当代江西
原创荐读↘
追溯92年前的“开国大典”
驻村书记的“驻”心记
陶阳里:守护瓷都“城市记忆”
红四军出击赣南历险记
江西智库峰会如何聚才引智
与军山湖来场“蟹”逅
央企青睐芦溪为哪般?

一颗“橙”心为守“根”


继续滑动看下一个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